帽字的起名属性:

帽字的拼音:mào🔈️ mào
帽字繁体字:帽(若无则显示本字)
帽字是否为姓氏:否
帽字的偏旁部首:巾部
帽字五行属什么:水(五行属水的字大全)
帽字在康熙字典多少划:12 (姓名笔画数)
帽字是什么意思:
(1)(名)帽子:呢~|箬~|草~。
(2)(名)(~儿)罩或套在器物上头;作用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:笔~儿|螺丝~儿|笼屉~儿。
帽字的详细解释:
名词
(1) (形声。从巾,冒声。巾是丝织品,表示材料。字本作“月”,象帽形,又作“冒”。本义:帽子)
(2) 同本义
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帩头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陌上桑》
(3) 又如:帽凭(盈满的样子);帽正(帽子前缘正中的装饰,一般为珠或玉);帽襻儿(帽子上布制的扣纽带);礼帽(跟礼服相配的帽子);帽套(加于帽外的衣饰);帽钉(即铆钉。因其头形如帽,故名)
(4) 形状或作用像帽子或各种保护头部的物件
投笔掷帽丁丁然,磨墨隆隆然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口技》:注。此指笔套。
(5) 又如:笔帽(套在笔头上保护笔的套儿);安全帽;螺钉帽
动词
戴帽
见人头未帽。——陆龟蒙《南泾渔夫》
帽字康熙字典:
帽【寅集中】【巾部】 康熙筆画:12画,部外筆画:9画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報切,音𧛕。《釋名》冒也。《說文》本作冃。《徐鉉曰》今作帽。帽名猶冠。義取蒙覆其首,本纚也。古者冠無帽,冠下有纚,以繒爲之。後人因之帽於冠,或裁纚爲帽。自乗輿宴居,下至庶人無爵者,皆服之。江左時,野人已著帽,人士亦往往而見,但無頂圈矣,後乃高其屋云。《隋書·禮儀志》帽,自天子下及庶人通冠之,以白紗者名高頂帽。
又有繒皂雜紗爲之,高屋下裙,蓋無定準。《唐書·車服志》烏紗帽者,視事及燕見賔客之服也。
又通作冒。《史記·絳侯世家》薄太后以冒絮提文帝。《註》應劭曰:陌額絮也。晉灼曰:巴蜀異物志謂,頭上巾爲冒絮。
帽字说文解字:
冃【卷七】【冃部】
小兒蠻夷頭衣也。从冂;二,其飾也。凡冃之屬皆从冃。莫報切
说文解字注(冃)小兒及蠻夷頭衣也。謂此二種人之頭衣也。小兒未冠。夷狄未能言冠。故不冠而冃。荀卿曰。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。楊注。務讀爲冒。拘與勾同。淮南書曰。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。高注。古者、葢三?以前也。鍪著兜鍪帽。言未知制冠。按高注兜鍪二字葢淺人所加。務與鍪皆讀爲冃。冃卽今之帽字也。後聖有作。因冃以制冠冕。而冃遂爲小兒蠻夷頭衣。从冂。二其飾也。古報切。古音在三部。凡冃之屬皆从冃。
包含帽的古诗词:
更有翰林杨梅李,野鹿骑芳呼名氏。官家帝王肯唯唯,帽带秀才横戈起。
出自明代许国佐的《郎州行》
帽檐低碍树,潭影倒句人。莫向东山去,山灵笑此身。
出自清代戴寅的《鹰澶道中》
帽不禁吹怯酒觞,只携老砚了重阳。
出自宋代方岳的《重阳》
帽为迎霜戴,炉因试火开。时时还有客,终不当君来。
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初冬即事忆皇甫十》
衣服且将荷叶补,帽穿犹把菊花簪。黄鸡紫蟹人皆醉,曲糵休言我独耽。
出自元代凌云翰的《雨中有怀次叶紫霞韵 其二》
帽字的组词:
帽字的成语:
帽字的方言:
◎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 mo5 mau5 [客语拼音字汇] mau4 mo4 [海陆丰腔] mo6 mau5 [客英字典] mau5 [陆丰腔] mo6 [梅县腔] mau5 [沙头角腔] mau5 [宝安腔] mau3 [东莞腔] mau3
◎ 潮州话:bho7
英语翻译:
帽字的字源演变:
帽字书法字体:

徐伯清

毛泽东

草书韵会

孙过庭

徐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