檄字的起名属性:
播放笔顺檄字的拼音:xí🔈️ xí
檄字繁体字:檄(若无则显示本字)
檄字是否为姓氏:否
檄字的偏旁部首:木部
檄字五行属什么:木(五行属木的字大全)
檄字在康熙字典多少划:17 (姓名笔画数)
檄字是什么意思:
(1)(名)檄文。
(2)(动)〈书〉用檄文晓谕或声讨。
檄字的详细解释:
名词
(1) (形声。本义:檄文)
(2) 同本义
太祖得书,便命移檄。——《英烈传》
制府檄下。——宋· 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
所有文檄,幕下儒生设意修词(“文檄”即檄文。古代用以征召、晓喻或声讨的文书)。——清· 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奉檄守御。——清· 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(3) 又如:传檄(传布檄文);羽檄(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)
(4) 泛指信函
使君子年善?来檄可求。——王安石《寄丁中允》
动词
(1)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
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。——《儒林外史》
檄其人士,于政治宗教,皆欲有所更革,顾终不成。——鲁迅《坟·摩罗诗力说》
(2) 又如:檄调(行檄调动);檄委(用檄文晓谕、托咐)
檄字康熙字典:
檄【辰集中】【木部】 康熙筆画:17画,部外筆画:13画
《唐韻》胡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𠛬狄切,
音薂。《說文》下尺書也。《顏師古曰》檄者,以木𥳑爲書,長尺二寸,用徵召也。《前漢·申屠嘉傳》爲檄召通。
又有急,則加以雞羽揷之,示速疾也。《史記·漢高紀》以羽檄徵天下兵。
又《韻會》陳彼之惡,說此之德,曉諭百姓之書也。
又曰:檄,皎也,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識也。漢《司馬相如·諭巴蜀檄》、魏《陳琳·討曹操檄》皆是。
又《逸雅》檄,激也。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。
又長檄,印封長牒也。《後漢·安帝紀》民窮困道路,欲歸本郡,在所爲封長檄。
又檄櫂直上。《爾雅·釋木》無枝爲檄。
又檄糴,疾貌。《嵆康·琴賦》懰檄糴以奔邀。
又《唐韻》胡敎切,音效。《郭璞·蜜蜂賦》誅戮峻于鈇鉞,招徵速乎羽檄。集不謀而同期,動不安而齊約。
檄字说文解字:
檄【卷六】【木部】
二尺書。从木敫聲。胡狄切
说文解字注(檄)尺二書。各本作二尺書。小徐繫傳已佚。見韵會者作尺二書。葢古本也。李賢注光武紀曰。說文以木𥳑爲書。長尺二寸。謂之檄。以徵召也。與前書高紀注同。此葢出演說文。故語加詳。云尺二寸與鍇本合。但漢人多言尺一。未知其分別之詳。後漢書、水經注皆曰。李雲上書云。孔子言帝者、諦也。今尺一拜用。不經御省。是帝欲不諦乎。又後漢書儒林傳云。詔曰。乞楊生師。卽尺一出𦫵。文𨕖注引蕭子良古今篆𣜩文體曰。鶴頭書、偃波書俱詔板所用。在漢時則謂之尺一𥳑。獨𣃔曰。策書長二尺。以命諸侯王三公。三公以罪免。亦賜策。以尺一木。從木。敫聲。胡狄切。古音在二部。
包含檄的古诗词:
日暮悲笳还自叠,天寒羁雁少成双。檄书不得从军乐,覢弩空令候小邦。
出自宋代刘攽的《寄韩庆州》
九月严霜晓渡泸,征南十万握兵符。天垂竺国连真塞,檄过牂牁问笮都。
出自明代周光镐的《出师南征渡泸河道经白马堡登晒经台》
姑吟苦语遣病魔,或者病魔能退却。君不见古来文章胜良药,檄愈头风诗愈疟。
出自清代汪曰桢的《冬日学舍病中作》
使君奏课避非实,檄公按视临田畴。
出自宋代赵蕃的《郡檄子肃检视旱田以诗寄之》
十年文笔远从戎,籍籍名香幕府中。鞍马不教生髀肉,檄书端可愈头风。
出自元代杨云鹏的《送张汉臣归保塞兼简张万户》
檄字的组词:
檄字的成语:
参考其他人"檄"字的起名:
檄字的方言:
◎ 客家话:[客英字典] git7 [陆丰腔] git7 [梅县腔] git7 [宝安腔] hit7 git7 [客语拼音字汇] had5 [海陆丰腔] git7 [台湾四县腔] git7
英语翻译:
檄字的字源演变:

檄字书法字体:

曹全碑

钱泳

陈鸿寿

顾蔼吉

说文解字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