搢字的起名属性:
搢字的拼音:jìn🔈️ jìn
搢字繁体字:搢(若无则显示本字)
搢字是否为姓氏:否
搢字的偏旁部首:扌部
搢字五行属什么:火(五行属火的字大全)
搢字在康熙字典多少划:14 (姓名笔画数)
搢字是什么意思:
(动)插:~绅。
搢字的详细解释:
动词
(1) (形声。从手,晉声。本义:插)
(2) 同本义
搢,插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搢三而挟一个。——《仪礼·乡射礼》
裨冕搢笏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
无皮弁搢笏之服。——《淮南子·齐俗》
(3) 又如:搢笏(插笏于腰间);搢扑(插扑于带间。扑为教刑之具);搢版(插笏版于腰。引申指朝见)
(4) 摇动,震动
披甲带剑,挺铍搢铎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
(5) 又如:搢铎(响动金铎);搢挺(振奋)
名词
古人所佩的饰带 。如:搢(系佩玉于身。指居官);搢绅先生(古代穿儒服的读书人)
搢字康熙字典:
搢【卯集中】【手部】 康熙筆画:14画,部外筆画:10画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
卽刃切,音晉。《說文》插也。《禮·玉藻》天子搢珽。
又《內則》搢笏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三耦皆執弓,搢三而挾一个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搢紳者不道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作縉紳。
又通作晉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瑞王晉大圭註》晉讀爲搢紳之搢。
又振也。《吳語》挺鈹搢鐸。
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
作甸切,音薦。亦插也。
又通作薦。《史記·封禪書註》鄭衆註周禮云:搢讀曰薦,則薦亦是進。謂進而置於紳帶之閒,故史記亦多作薦。
又《集韻》子賤切,音箭。義同。
又牋西切,音齏。義同。本作𢸰。
包含搢的古诗词:
脩行到此元非易,把捉从今更要牢。搢笏可须烦左手,年年留取剩持螯。
出自宋代方回的《閒书二首 其一》
国家往往艰难中,搢绅节义扫地空。靖康有一忠悯公,建炎独有唐侯忠。
出自宋代王十朋的《会稽三贤祠诗 旌忠庙》
搢绅之士皆汗颜,山林气压居庸关。那知义胆忠肝者,弗在貂蝉玉佩间。
出自元代潘纯的《复龙洲先生墓》
贤路绸缪早奋庸,搢绅元许黑头公。
出自宋代宋庠的《次韵和吴侍郎答汝州刘从事》
名教自可乐,搢绅贵行道。何必学狂歌,深山对丰草。
出自唐代权德舆的《知非》
搢字的组词:
搢字的成语:
搢字的方言:
◎ 客家话:[梅县腔] zin5 [台湾四县腔] zin3 [客英字典] zin5 [海陆丰腔] zin3 [客语拼音字汇] jin4 [宝安腔] zin3
